肌少症于2016年被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标志着医学界将其视作一种有独征性的疾病。肌少症起病隐匿,但却会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和死亡风险,严重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给我国医疗系统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肌少症将是未来我国老年人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峥
(资料图片)
67岁的魏阿姨最近两年身体不断消瘦,体重减轻了不少,她很高兴,觉得这是“千金难买老来瘦”。然而,身体发出的信号却没有带来预期的健康。魏阿姨很容易疲劳,甚至走不动路,拿不起东西,也越来越爱生病。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肌少症”。那么什么是肌少症,什么原因会导致肌少症,又该如何预防呢?
肌少症是一种老年综合征,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和死亡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渝介绍,肌少症又称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老年综合征,其特征在于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的逐渐丧失。肌少症多合并老年骨质疏松、骨头脆性增加,肌肉力量下降,出现摔倒、股骨颈骨折、腰椎骨折、疼痛、肺炎甚至肺栓塞,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进一步加剧肌肉的衰减,就像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一样,从而出现恶性循环,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肌少症作为一种老年综合征,与各种不良健康后果相关。
李渝表示,肌少症影响5%~13%的60~70岁的老年人和高达50%的80多岁的老年人,亚洲老年人群的肌少症患病率为4.1%~11.5%。肌少症于2016年被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标志着医学界将其视作一种有独征性的疾病,即系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力量、功能逐渐衰减的疾病。
据推测,全球目前约有5000万人罹患肌少症,预计至2050年患病人数将高达5亿。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8%以上。李渝提示,肌少症起病隐匿,但却会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和死亡风险,严重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给我国医疗系统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肌少症将是未来我国老年人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
久坐,让年轻人提前患上“老年病”
调查表明,肌肉的丢失与运动、营养、患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肌少症并非老年人“专利”,年轻人同样会受到威胁。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教授孙建琴提示,这些原因让中青年人遭遇肌少症——
久坐少动。很多上班族每天久坐时长不低于8小时。研究显示,在健康青年人中,运动量过少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瘦组织(除去脂肪的骨骼、肌肉等)丢失。
久坐行为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十大致病致死元凶之一”,也被认为是“最温柔的慢性自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年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久坐行为包括人体在清醒状态下,所有能量消耗低于1.5MET(MET,代谢当量,以安静、坐位时最基础的能量消耗作为1)的状态,并不局限于姿势或是维持的时间。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坐着还是躺着,是看电视还是在开车,只要能量消耗够低,就都属于久坐行为。一般来说,每周坐着超过5天,每天累计超过6小时,或者一次维持坐姿持续超过2小时,这两种情况都被称之为“久坐”。
不当减肥。很多年轻女性盲目节食或吃素减肥,殊不知这样减去的重量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丢失的肌肉。蛋白质营养不良会使机体更多地动用肌肉蛋白质储备,使肌肉合成速率下降,分解速率上升,导致肌肉流失。
孙建琴提醒,肌少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众多因素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青年人如果出现心肺功能变差、活动力下降、容易疲劳、基础代谢持续变低等异常现象,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肌少症危害大,提前预防很重要
金华文荣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周亮良介绍,肌少症最显著的表现是肌肉力量减弱或肌肉无力、虚弱、疲劳、行走困难和疼痛。临床特点是平衡能力下降、易跌倒,并因此受伤;疲劳,难以集中精力;肌肉疼痛,呈持续性,影响身体多个部位,患者描述为“僵硬和持续疼痛”;其他的健康影响和共病状态,如体重减轻、关节炎、骨折、心血管疾病、腕管综合征和红斑狼疮等。
周亮良介绍,以下原因会造成肌少症:生活方式、运动不足导致骨骼肌合成降低;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释放过多的自由基影响肌肉合成;慢性病、消耗性疾病(如甲亢),加速肌肉分解;营养不良,维生素和蛋白质供应减少,肌肉合成减少;卧床、制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周亮良强调,肌少症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因此,肌少症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缓解症状。
一般人从30岁开始,骨骼肌肌量达到峰值,此后每年减少1%~2%,骨骼肌力量每年减少1.5%~3%。肌肉功能下降可能始于35岁左右,50岁后开始加速下降,60岁后进展加剧,75岁后下降速度达到顶峰。周亮良强调,面对肌少症,提前预防是关键。“并不是一定要从20岁开始锻炼,才能改善和避免肌肉流失,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晚。”
合理饮食和运动,让肌少症走开
专家提示,为避免肌少症的发生,老年人不需要节食,因为大部分老年人其实根本就没吃够量。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被调查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营养不良以及面临着营养不良风险的人就占到了40%以上。老年人的营养不良,会诱发贫血、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患病风险,同时也与肌少症的发生有关。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总量达到120~150克,其中包括鱼类40~50克、畜禽肉40~50克、蛋类1个,每天饮奶300~400毫升或奶粉30~36克,还需要每天吃些豆制品,比如北豆腐、豆腐丝、豆腐皮或者豆干。整体膳食结构上,尽量保证每天吃够12种,每周吃够25种食物,涵盖谷物、薯类、蔬菜、水果、豆类、肉类、奶类、蛋类、坚果。
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及比例可以按照“饮食餐盘”进行分配:蛋白质(鱼肉、鸡肉、豆腐等)应占据餐盘的1/4;膳食纤维(蔬菜和水果等)应占据餐盘的1/2,且颜色、品种应丰富多样;优质碳水化合物(谷薯类)应占据餐盘的1/4,如全麦、大麦、燕麦等,以及用其制作的食物。肌少症老年人推荐蛋白质的摄入中,优质蛋白质比例最好能达到50%。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教授张一民介绍,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首先要保证健康规律饮食,满足日常营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强度的运动,就能科学增肌。
补充蛋白质需要结合运动。单纯补充蛋白质引起的肌肉蛋白合成增加是短暂的,进餐2~3小时后,肌肉蛋白合成就又回到原有水平,但运动后可以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时间持续长达24~48小时。因此,肌少症的预防和治疗除了蛋白质的补充,还要结合运动,推荐以抗阻训练为主,如健身器材训练(包括哑铃、弹力带等),生活中的推、拉、拽、举、压等动作,每周至少3天进行肌肉强化运动。
运动频率不能低。运动有累积效益,超过72小时不运动,之前运动产生的健康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建议隔天或每天做一次有氧运动,间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72小时。抗阻运动每周2~3次,隔天进行。
运动时长要适度。运动10分钟,脂肪就开始消耗了。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60分钟以内,每周累计200分钟以上,就能很好地消耗脂肪。
老人运动融入日常。老年人除了可通过购物、做饭、打扫卫生、休闲活动等来达到健身效果,还应有意识地进行抗阻训练,有能力的老人可以坚持做俯卧撑、平板支撑、深蹲等运动,加强核心力量和四肢肌肉力量,同时要保证规律、持之以恒。
专家特别提醒,年轻人“存钱不如存肌肉”,因为久坐不动,或减肥时肉类摄入太少,肌肉流失严重,也会导致肌少症的发生,必须提高警惕。
简单自测可发现肌少症风险
中国营养学会专家提示,可以这样判断自己或父母是否存在肌少症风险:
如果在没有做减重时,体重每年稳定下降5%左右,就需要考虑肌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以使用软尺测量小腿位置的最大周径,男性>34厘米,女性>33厘米,肌少症的风险就较小,反之则需要警惕。
没有软尺,也可以用“指环法”自测:取坐位,屈膝90°,双脚自然置于地面,用双手拇指与食指绕成环,将环套于小腿最粗处。如果小腿围刚好合适或圈内空隙还比较大,患肌少症的风险就会增加,最好去医院进行进一步评估。
除此之外,还可以观察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如果有走路速度过慢,从坐起姿势到站立姿势困难等现象,同样可能预示着肌肉量的减少。在肌少症发生的早期,老人还会时常觉得疲惫、乏力,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
(文夕)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