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杨绛难忘无锡大王庙

2023-08-31 06:26:05 来源:腾讯网

8月28日,《杨绛全传》无锡首发式暨无锡方志大讲堂“百年杨绛”专场活动在钱锺书故居钱绳武堂举行。由上海资深传记作家罗银胜著、华文出版社出版、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出品的《杨绛全传》,以65.5万字的体量全景展示了杨绛先生的世纪履痕、百岁风华。本文即摘编自该书部分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北京到无锡

民国初年,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就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由于本省人士必须回避本省的官职,杨荫杭被调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住在杭州。他因坚持司法独立,得罪了省长屈映光。屈映光晋见袁世凯时,乘机诬告杨荫杭,说“此人顽固不灵,难与共事”。恰巧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张一麟是杨荫杭在北洋公学时的同窗好友,帮忙说了好话。这样,杨荫杭才没吃大亏。袁世凯亲笔批了“此是好人”四字,杨荫杭便奉调到北京任职。

杨绛1911年生于北京,五岁开蒙,她上的小学是在北京女高师附小。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北京历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司法部参事等职,公务倥偬,忙不及履。导致杨荫杭被迫离开北京的是扣押交通部总长许世英事件。据杨绛回忆:⋯⋯许世英受贿被捕,在一九一七年五月。国务会议认为许世英没有犯罪的证据,反要追究检察长杨荫杭的责任;许世英宣告无罪,他随即辞去交通部总长的职务。我想,父亲专研法律,主张法治,坚持司法独立;他小小的一个检察长——至多不过是一个“中不溜”的干部,竟胆敢拘捕在职的交通部总长,不准保释,一定是掌握了充分的罪证,也一定明确自己没有逾越职权。一九一九年他辞职南归,没等辞职照准。这样,还在上初小三年级的杨绛,便跟着父母一家人一起启程回南了。

一家人到天津下车,住了一两天客栈,然后搭乘“新铭”号轮船到上海,再换“拖船”回无锡。

插入最高班读书

杨绛的父母在无锡沙巷预先租下房子,避免挤到老家去住。新租的房子的厨房外面有一座木桥,过了桥就是自己家的后门。杨绛觉得新奇得很,因为可以不出家门,就能站在桥上看来往的船只。

沙巷口有一座庙,叫大王庙。原先不知是祭祀什么大王的,后来改为学校,就叫大王庙小学。学校的四个班级都在这一间大教室里,男女学生大约有八十人。杨绛和两个弟弟是在学期半中间时插班进去的,她原是初小三年级,在这里就插入最高班。

大王庙小学的教职员只有两人:校长和一位姓孙的老师。孙老师剃一个光葫芦瓢似的头,学生背后称他“孙光头”。他拿着一条藤教鞭,动不动就打学生,而且最爱打脑袋。个个学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打,不过他从来不打杨家的小孩子,可能觉得他们是“特殊”的学生吧,其实杨绛和她的弟弟不但是“做官”人家的子女,而且也十分乖巧。可是,其他同学却非常恨孙老师:在里面有个马桶的“女生间”的墙上,不知是谁画了一幅“孙光头”的像,大家都对着那幅画像拜拜,杨绛起初以为是讨好孙老师,可她们说,为的是要“钝”死他,“钝”在无锡方言中就是叫一个人倒霉的意思。

杨绛对大王庙小学的学生生涯曾有回忆,她说:“在大王庙读什么书,我全忘了,只记得国文教科书上有一部是:‘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孙光头’把‘子曰’解作‘儿子说’。念国文得朗声唱诵,称为‘啦’(上声)。我觉得发出这种怪声挺难为情的。”杨绛还记得她们在学校玩游戏的情形,十分有趣。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她还时常提起:“我在大王庙上学不过半学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却分外生动。直到今天,有时候我还会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

第一次到钱家

杨荫杭、唐须荌夫妇对新租的沙巷寓所并不满意,只是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房子。据说租住那所房子的几个住户都得了很重的伤寒症,照现代医学分析,很可能是河水里有问题。

不久,杨荫杭就病倒了,连续几个星期发高烧不退,神志也有点不清了。唐须荌请既是杨荫杭的老友,又是有名的中医的华实甫先生,他答应唐氏的要求“死马当活马医”,于是开了一个药方。奇迹发生了。杨荫杭死里逃生,居然挣扎过来。

杨绛不无感慨地说:“我常想,假如我父亲竟一病不起,我如有亲戚哀怜,照应我读几年书,也许可以做个小学教员。不然,我大概只好去做女工,无锡多的是工厂。”

杨荫杭病愈后,想另换房子租住。有一位亲友为他介绍了一处,杨绛父母去看房子,也带了杨绛同去。那所房子正是钱钟书家租居的流芳声巷朱氏宅的旧屋。那是杨绛第一次到钱家,不过,没有遇见钱钟书。

后来,杨绛向钱钟书谈起:“我记不起那次看见了什么样的房子或遇见了什么人,只记得门口下车的地方很空旷,有两棵大树;很高的白粉墙,粉墙高处有一个个砌着镂空花的方窗洞。钟书说我记忆不错,还补充说,门前有个大照墙,照墙后有一条河从门前流过。”

1920年,杨绛随父母迁居上海,她和三姐跟随大姐同在上海启明女校读书,寄宿在校。老家仍在无锡,在上海租赁两上两下一处弄堂房子。“不久我便融入我的新世界,把大王庙抛在九霄云外了”。罗银胜

罗银胜 华文出版社 2023.7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