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时节,保定市徐水区瀑河乡新乡村山坡上满目葱绿。赶在6月末一场透雨后抢播的谷子,如今已经蹿起一尺高的谷苗。“没承想种一葫芦打一瓢的山坡地,一亩旱谷就能净挣两三千块钱。明年咱们还得多种。”种植户高建和老伴儿在谷田里除草定苗,忙碌中带着欣喜。
70岁的高建大半辈子和山地打交道。他所在的村周围十里八乡都处于浅山丘陵区,地势起伏,缺少水源,地块零散,种粮靠天收,农民积极性不高。有的干脆撂荒,有的栽上树,也三五年见不到收益。
7年前,当地政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带着山地上的土样,从张家口、石家庄农科院引进高产旱谷试种。瀑河乡解村农民刘金来从加油站小老板转型“谷把式”,成为第一批种植山地谷的村民。他说:“这种谷很皮实,生长期内不用浇水,不施化肥和农药,山地、林下都能种。”
当地通过乡村两级推广、示范户带动、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方式,采取流转土地规模种植和农民自愿单户种植两种模式,组建龙头企业,统一提供种子、技术、收购、加工、销售全程服务,还组织注册商标、定制包装、开通网店,拓宽销路。
2020年,看乡亲们都抢着种旱谷,高建也种了三分地。除了自家吃,剩余的小米还卖了700多元,今年就整地精耕,扩种了一亩。
山地旱谷也被农民称为“致富谷”“省心谷”,投入小,易管理。每亩稳产净米四五百斤,产量高的达八九百斤,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米粥黏香。散米批发每斤7元,包装精米价格翻倍,直销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网上常年旺销。旱谷种植还带动了当地物流、仓储、包装行业,吸纳闲散劳动力就业。山乡群众依靠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卖粮收益,每年户均增收1万多元。
2020年,种植户们与北京酿酒企业合作,生产小米酒,独特的口感很受消费者欢迎。今年,种植大户刘金来自繁谷种40亩,以满足种植户不断扩种的需求。据当地村干部介绍,秋后他们还将开发小米深加工系列产品。
7年间,徐水优质小米杂粮基地已发展至2000亩,覆盖3个山区乡。金黄色的小米,为山乡百姓的小康生活添香增色。(通讯员刘柯旋 张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