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城镇新增就业5.2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近日,秦皇岛市召开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城镇新增就业5.2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省定相关目标。
目标已明确,秦皇岛市将如何奋力前行?
推进项目建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秦皇岛市提出,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做大总量。振兴和做大做强制造业,作为做大该市经济总量的关键性举措,建设制造业强市;发展和提升大旅游大健康产业,作为培育特色产业、彰显比较优势的关键性举措,建设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积极培育众多的、有活力的、成链条的中小企业集群,作为增强市域经济活力的关键性举措,建设创新型城市。
同时,启动“532”产业行动计划,即加快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压延、文体旅游、临港物流5个基础规模大、比较优势突出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信息智能、绿色建筑及节能环保3个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软件、创意设计2个未来高潜产业。
该市提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按照“四个一批”组织好项目建设,全年推进亿元以上省市重点建设项目167项,总投资1177亿元,年计划投资294亿元。突出制造业的基础支撑和核心地位,全力抓好120项重点产业项目和一批中小企业的产业链项目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抓好秦唐高速秦皇岛段等34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激发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今年该市将围绕48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充分整合试点改革任务,做到授权事项“接得住”、改革任务“见成效”、改革经验“可复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壮大创新主体,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以上、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20家以上。落实民企“百千万”提升工程,新增市场主体2万户。
以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该市将支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扩大装备制造、粮油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规模。加快综合保税区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开展现代物流、融资租赁和保税维修业务。推动省级开发区优化整合,重点是集中集聚,综合采取异地搬迁、就地改造、新建项目等措施,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在专业园区加速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式、链条式、配套式发展,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临港临海经济,深入研究和推进秦皇岛港转型。
推进绿色发展,打造绿美港城
生态环境是秦皇岛发展必须坚守的“红线”。因此,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和擦亮秦皇岛生态品牌。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平均浓度达到省定要求。系统防治水体污染,强化污染源排查整治,3个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严格防治土壤污染,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理。推进尾矿库复绿,完成57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治理任务。加强水源涵养和生态补水,推进七里海等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林长制,完成营造林及森林抚育20万亩。
同时,秦皇岛市将瞄准全省第一、对标全国一流,统筹协调规划、建设和管理,塑造高颜值高品质城市风貌,全力打造一流国际旅游城市。
在此项工作中,该市将创新优化人才政策,完善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落户。提高中心城区和县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有效增加中心城区和县城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改造提升老旧片区,陆续推进矿院里等8大老旧片区改造,加快秦皇岛火车站等6大片区开发建设,提升中心城区规模能级、产业支撑和影响力。实施城市增绿、美化、亮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40公顷。大力整治城乡接合部、城区出入口市容环境,对城市道路、公共空间边角的20万平方米裸露土地进行补植绿化。
推进乡村振兴,办好群众关心关切的实事
今年,秦皇岛市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青龙满族自治县5年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稳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13万亩,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昌黎葡萄等优势产业。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3.5%,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认证绿色食品达到95个。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物流、仓储和加工业,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及现代服务业,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家庭农场示范场达到120个,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220个。完成106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3万座。
在发展社会事业工作中,该市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筹集和安排9321.7万元就业补助资金,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深化养老保险统筹制度改革,建立市县(区)养老保险缺口分担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同时,发展好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支持燕山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加快发展。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建设,全力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办好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实事,该市提出,对4.5万名城乡企业职工和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支持56家创业服务机构提供高质量创业帮扶服务6万人次,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新建、改扩建5所中小学校、6所公办幼儿园,新增普惠幼儿园50所,新增普惠学位1万个。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分别增加4种和8种,评审权下放到各定点医疗机构;新设立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点)22个,为58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改造98个老旧小区,完善配套设施,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3万套,基本建成2500套。新建改建城市区和县城菜市场、生鲜超市10个。新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不少于7500个。实现100项群众办理量大的民生事项“便捷办、就近办”,30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透明办、高效办”,60项准入准营、资格资质等事项“套餐办、一次办”。(记者师源、孙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