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三河市8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44.82亿元,涉及央企总部、高端服务业、医疗健康和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其中中冶轨道、中冶交通、中冶建设、中冶科技4个二级总部,是央企总部进驻三河的标志性项目。此次项目集中开工,是三河市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强有力“双统筹”奋力夺取“双胜利”,打造“三个走在前列”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澎湃引擎的又一“硕果”。
集中精力抓经济上项目,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今年,三河市落地开工项目个数、质量、总投资、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疫情下项目签约、开工、达产的逆势上扬。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迅速成为三河经济龙头和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项目引得来,关键要让投资者享受到最优质的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三河市相继出台《促进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重点企业落户及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9项加快项目落地新政策,不遗余力强化要素保障。目前,5个京企央企项目全部开工;23家本土企业二、三期项目加快建设投产,18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155%;32个重大基础设施全部开工;18个科创园集群建设初见规模,入驻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科技型企业700余家,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占62%。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推进,三河市紧紧抓住协同发展规划公布、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新基建加快布局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重大机遇,以“十条战线”为抓手,聚焦规划、产业、交通、生态和公共服务五大领域,全面发力、纵深发展,全力打造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三河市坚持高起点编规划,紧密衔接《协同发展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省市“1+5+12”规划编制体系,建立了“1+9+27”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定城市定位为“协同创新排头兵、绿色活力幸福城”,明确了“四区”功能定位。目前,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性成果已通过省厅审查,9项专题研究基本完成,27项专项规划全部完成初步成果;聘请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编制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省工程咨询研究院编制的产业发展规划已制定初稿,正在进行完善。
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平谷线域内段线位、5个站点的站位和车辆维修综合基地具体位置基本确定,规划方案已取得北京市规自委批复,可研报告已上报北京市发改委;京唐城际铁路征迁任务基本完成;燕郊西出口综合改建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基础施工,年底前可完成桥梁主体工程;密涿高速南连接线跨泃河大桥与天津蓟州仓桑公路成功对接。三河市10个镇“15分钟上高速”的目标年底可全面实现。
筑牢首都东部生态屏障。深入推进大气综合治理,强化“五大监管监测平台”建设,今年1至7月份,年度综合指数5.03,较去年同期下降7%;PM2.5浓度42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8.7%;优良天数132天,较同期增加2天。持续推进东部矿山的深度治理,通过消灾除险、削高填低、覆土植绿等措施,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可提前完成省下达的治理任务,累计植树110万株、植草2900亩,新增可利用土地7000亩。以“河长制”为依托,全力推进河渠治理工作,侵占河道、非法排污等8个方面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河渠“四乱”问题已实现动态清零,1至7月份国考潮白河、泃河,市考红娘港一支、尹家沟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水标准。
在对接北京标准上持续发力。“京标服务”加快引入,正在与北控水务集团就4座京B标准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北京排水集团集中建设管理全市排水管网、北京市政集团建设管理城市路网进行富有成效对接,更好实现服务标准的统一。投资14.9亿元建设的王里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燕郊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等29所中小学校加快推进;三河市27所中小学与北京5所中小学建立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廊坊校区在燕京职技学院正式挂牌;三河职教中心与北京工业大学等8所院校开展合作共建。潞河医院、中医医院、胸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北京知名医院相继与三河市中医院、市医院、燕郊人民医院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区域医联体建设成效明显。(记者 王洋洋 通讯员 刘伟 贾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