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家喻户晓的海滨之城、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燕山、渤海在此遥相辉映,沙滩、绿树在此相映交融,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在此汇聚,繁茂的花木、幽雅的环境、悦耳的涛声,无处不让人们感受到北戴河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近年来,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大力实施“生态先行、旅游立区”的发展战略,荣获“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多项殊荣,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的中外游客来此休闲度假,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碧水+蓝天
严守底线筑牢生态屏障
8月1日早上6时许,北戴河海滨潮水退去,海风清爽柔和,北京游客刘辉早早喊醒3岁的小儿子去赶海。
“我2012年出差到过北戴河,之后每年都会来到这里,眼见北戴河的海水越来越清,环境越变越绿,我也越来越喜欢这里。”刘辉说,“这里清新的空气特别适合晨练。我想等条件允许后,让父母到这里来养老。”
生态环境始终是北戴河区的生命线,筑牢生态屏障,擦亮绿色底色,是北戴河区广大干部群众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碧水、蓝天保卫战同步打响,让北戴河“水清气净”,植树造林,让北戴河绿意渐浓。
在北戴河村,戴河穿村而过,河岸上杨柳婆娑,河中睡莲相依、水草摇曳,白鹭、野鸭穿梭其间,或停留,或嬉戏。
“这是正在进行的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河道清淤、雨污分流、堤防绿化等措施,保护戴河的水质。”该区水务局副局长滕玉刚说,治海必治河,治河先治污,为保障近岸海域水质、维护区域内河流生态,该区同步依托河湖长、湾长工作机制,实施了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蒲河湿地治理工程、新河中上游水污染防治工程、赤土山大潮坪入海河流治理工程等多项河流生态修复工程。
对于沿河村庄生活污水,该区因地制宜,或铺设污水管网引入城市管网,或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避免直排,确保入海河流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重点浴场海水质量持续保持国家一类标准。
在蓝天保卫战中,北戴河通过城市区地源热泵清洁能源集中供暖、农村“气代煤”“太阳能光热+”等清洁取暖改造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禁煤和清洁取暖全覆盖。同时深入推进锅炉治理、餐饮油烟治理、重型柴油货车深度治理及扬尘管控工作,基本消除了内部污染源。
“今年,全区空气环境质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局北戴河区分局局长冯立朋说,通过多方治理,1月至7月该区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4.24,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0.90%;优良天数175天,较去年增加26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2.2%,上升11.9%;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较同期下降26.09%。
水清、气净离不开森林绿化的力量。“我们通过宣传奖补政策鼓励村民植树造林,通过严把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确保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北戴河区林业局副局长张春红说,截至目前,该区共完成造林3933亩,其中人工造林1270亩,造林抚育2354亩,村居绿化309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31%。
精细+精美
“绣花精神”打磨城市品质
8月2日12时,北戴河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万鸿林准时来到老虎石海上公园附近。在向同事焦卫涛询问完上午执法情况后,接班在烈日下开始了巡逻。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我们实行‘握手式’交班,确保城市管理无死角。”区城管局副局长谢兆瑞说,北戴河在城市管理中实行“三监管二督导一平台”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
据了解,该区先后推出“城乡管理21条”“诚信经营13条”“重点领域监管执法57条”等多项创新制度,探索建立了全覆盖、无盲区的城乡执法“北戴河标准”。
“北戴河标准”是啥?“是以‘绣花精神’打磨城市,打造‘无处不精致、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的城市风貌。”谢兆瑞说,该区通过商户牌匾整治提升、“全民洗城”“烟头革命”等行动,全面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
为了达到“无处不精美”,该区通过打造精品街道和城市公园,让城市处处有游园,处处是风景。
在北戴河最有名的精品街道——保二路,笔者看到,沿街建筑融合了多国地域文化特点,木制格窗、廊柱高台、坡屋面、虎头窗等建筑形式、符号及色彩运用其中,引得大量游人在此拍照留念。
在北戴河新一中南侧,3万平方米的波斯菊正值盛花期。从高处俯瞰,粉白色、玫红色……一簇簇、一朵朵芳华明艳,向着阳光花开正浓。整片花海色彩斑斓,犹如万花筒,美不胜收。微风拂过,群花摇曳,倩影婆娑,如同梦幻的童话世界。在花中漫步,有“人在花间走,身在画中游”之感。
“在城市绿化工作中,我们遵循‘针叶阔叶多树种、高低错落多层级、花草结合多色彩’的理念,将全域打造成‘大植物园、大花园、大公园’。”张春红说,该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打造精品式园林城市,实现了生态园林景观化,精品园林艺术化,城市园林人文化的北戴河特色。
截至目前,北戴河建成区绿化率达到53.815%,绿化覆盖率达到57.526%,人均公园绿地54.16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区称号。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漫步海滨镇陆庄村,海浪、渔船、海鸥……充满海洋元素的墙体彩绘,讲述着小渔村当年的故事,鱼漂、贝壳风铃、坠网石……民房外墙上巧妙的渔家悬挂装饰,还原了小渔村静谧的美好。
“原来的陆庄可不是这样,各种私搭乱建,村民家柴草都堆在门口,村内卫生条件很差。”陆庄村党支部书记朱凤海说,陆庄村的改变完全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我们通过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农厕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在今年实施了‘两清两洁两化’,清理死角死面、清除生活陋习,绿化、美化村内环境,达到清洁、整洁的目标。”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振堂说,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全区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融合+创新
转变思路推进产业升级
作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北戴河的旅游产业发展已久,但旅游产品单一、受季节影响明显,阻遏了北戴河旅游产业的发展之路。
变则兴,不变则衰。北戴河危机中寻新机,对国有景区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实现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有效提高景区的管理和运营效率。
在国有景区鸽子窝公园内,修建一新的观景木栈道、平整完善的细软沙滩、修剪整齐的花草树木,焕发出新的生机。小提琴手、吉他手、萨克斯手等民间音乐家演奏着各式乐曲,让游人在登高望海、大饱眼福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听觉“佳宴”。
全面提升景区环境,将旅游与文化相融合,北戴河旅游产业已开始大踏步前进,并以我省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沉甸甸的荣誉。
只有住得好,才能游尽兴。为此,北戴河在今年3月印发《乡村住宿接待标准(试行)》,组织协调村镇、公安、消防等对全区乡村住宿接待场所进行拉网式审核,对民宿经营者进行升级指导,提升全区民宿品质。
“好民宿也能成为景点。”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栋说,该区筹备成立了民宿设计资源服务库,纳入京津冀地区招募的5名设计师和3家设计公司的专业人才,对该区200余名具有提升意愿的从业人员进行了8场次培训,从设计艺术、店长管家经营管理、网络营销等方面进行专业讲解。
“我们希望通过实施乡村住宿提升工程,进一步展现出我区乡村住宿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多领域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张栋说。
此外,北戴河秉承“产业融合+业态创新”理念,做优做强婚恋产业、营地建设等旅游周边产业,并以国际轮滑节、马拉松、冰雪运动会、春节灯会等多项优质的节赛活动丰富了四季旅游内涵。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北戴河结合区域实际,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总部经济,通过践行招商真心、服务耐心、做事细心、领办诚心、工作交心的“五心工作法”,吸引500余家企业入驻。
“目前入驻企业覆盖了能源贸易、金融保险、船务运输、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特别是能源类总部企业发展迅速,已达280余家,占全部总部企业的56%。”北戴河经济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学博说,目前,总部经济税收已由2014年的2.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56亿元,2019年的税收占全区的51%,成为该区财政收入的主力军。
此外,北戴河还积极丰富夜间休闲度假业态,提升北戴河夜经济。该区以“浪淘沙北戴河”精品演艺、红石路网红街区、石塘路艺术街区、保二路万国风情街为底版,提升旅游项目品位,丰富展示体验业态,强化与文化业态的融合互促,运用网络直播的宣传方式扩大宣传,打造北戴河度假区的网红产品,促进了北戴河夜经济加速发展。
“北戴河是度假的天堂,是观光的胜地。这里的美贯穿四季,繁花似锦的春、清爽宜人的夏、浪漫时尚的秋、静谧安然的冬,让人全身心陶醉其中。”北戴河区委书记陈秋华说,北戴河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见证者、实践者、受益者,北戴河只有守住生态环境这一生命线,以“绣花精神”进行城市、乡村管理,发展适合自身的传统、新兴产业,才能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阔步向前。(记者郭猛、孙也达 通讯员张悦)